法国在这次美欧关税谈判中,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,也就是借鉴了二战期间的成功经验,那就是投降一定要趁早。这次欧盟成功的赶在月底前投降,避免了美国威胁的月底谈不成就施加30%的惩罚性关税。 今年7月,美国放出话来,要是月底前谈不拢,就要对欧盟输美商品加征30%的关税。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,欧盟对美出口一年超过6000亿欧元,30%的关税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尤其是德国汽车、法国农产品这些“大块头”产业,分分钟可能被砸得头破血流。 欧盟这边一开始还想硬气一回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茨还搞了个“法德轴心”,说要联合起来反制美国。 德国工业联合会甚至放话,大不了鱼死网破,准备了价值930亿欧元的报复清单,要对美国的波音飞机、波本威士忌开刀。 可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美国的钢铝关税已经从25%涨到了50%,汽车关税也威胁要加到25%,欧盟内部很快就开始“军心不稳”。 法国在这场谈判里的处境特别尴尬。一方面,法国农业是“命根子”,美国农产品要是零关税进来,法国农民的奶酪、葡萄酒可就遭殃了。 另一方面,法国军工企业眼巴巴看着欧盟要采购美国军事装备,那可是几十亿欧元的生意,就这么被美国抢走,法国心里能好受吗? 法国总理贝鲁直接把协议骂成“黑暗一日”,说这是欧盟的“屈服”。 工业部长费拉奇也抱怨协议“不平衡”,要求航空航天、烈酒这些关键领域必须豁免。可抱怨归抱怨,法国在欧盟里说了不算啊。 德国一心想着保住汽车产业,意大利、西班牙这些国家也怕贸易战拖累经济,最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是咬咬牙,在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上跟特朗普签了协议。 表面上看,欧盟这次是“投降”了,但背后有太多不得已。首先,欧盟在安全上还得靠美国,尤其是俄乌冲突还在打,欧洲离不开美国的军事支持。 要是真跟美国闹翻了,特朗普一赌气减少对乌援助,欧洲可担不起这个责任。 其次,欧盟经济本来就疲软,德国汽车业已经被中国电动车打得够呛,再加上30%的关税,大众、宝马这些巨头可能得关好几家工厂。 法国其实也不是没想过硬抗。马克龙之前还呼吁启用“反胁迫工具”,可欧盟内部根本没法统一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开炮,说冯德莱恩根本不是特朗普的对手。 更要命的是,美国还抓住了欧盟的“七寸”——能源。欧盟要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,这既能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,又能让美国赚得盆满钵满。法国再不愿意,也没法阻止欧盟整体的“求生欲”。 有人拿二战时期法国的迅速投降来调侃这次谈判,虽说有点刻薄,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。二战时法国42天就投降,这次欧盟在关税谈判上也是“兵临城下”才服软。 不过仔细想想,两次“投降”背后的逻辑完全不同。二战时是军事上的溃败,这次则是经济上的权衡。欧盟算的是经济账:15%的关税虽然疼,但总比30%的灭顶之灾强。 法国在这其中的角色更像是“反对派领袖”。它拼命喊着要抵抗,可最后还是被现实拽着妥协。这种矛盾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了。 1992年的布莱尔宫协议,法国就因为反对削减农产品出口,差点让乌拉圭回合谈判崩盘。这次的情况也差不多,法国想保护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却挡不住欧盟整体的妥协浪潮。 协议虽然签了,但欧盟内部的矛盾远没解决。法国和德国的“裂痕”越来越明显,德国觉得自己保住了汽车关税,法国却觉得被卖了。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直接说这协议“严重失衡”,是单方面的屈服。更麻烦的是,美国还留了后手,钢铝、芯片、烈酒这三个关键领域的关税还没谈拢,随时可能再掀波澜。 法国现在骑虎难下。协议里规定欧盟要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,法国企业本来就被美国科技巨头压得喘不过气,这下还得往美国砸钱,简直是雪上加霜。法国媒体气得直骂,说这是“用欧洲的钱养肥美国”。 可骂归骂,法国还得硬着头皮执行,毕竟欧盟的“共同意志”摆在那儿。 这次谈判给欧盟敲响了警钟:靠“投降”换来的和平只是暂时的。美国的关税大棒随时可能再次落下,欧盟要是不想永远被牵着鼻子走,就得真正团结起来。 法国和德国得重新找回“法德引擎”的动力,别再各打各的算盘。马克龙和默茨已经说好8月底前解决新一代战机项目的分歧,这或许是个好的开始。 对法国来说,更得好好琢磨怎么在欧盟里“曲线救国”。光靠骂街没用,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方案。比如推动欧盟内部的农业补贴改革,或者跟非洲国家加强农产品合作,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。 只有这样,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危机,法国才能真正挺直腰杆,而不是被人调侃“投降趁早”。 说到底,这次美欧关税谈判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 未来的路还很长,欧盟能不能从这次的教训中站起来,法国又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,咱们还得接着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