菲律宾遭到台风重创,欧美却齐刷刷看向中国?菲律宾洪水受灾严重,洪水淹没街道,灾民纷纷挤在避难所,断电城镇一片漆黑,而欧美网友的评论却出奇一致:中国在哪儿? 7月25日凌晨,台风“艾蒙”登陆菲律宾吕宋岛,那一夜,风雨交加,街道像河流,屋顶变成了浮标。人们彻夜未眠,孩子在避难所哭,大人忙着抢救家当。而在社交媒体上,一个与风暴无关的问题却突然刷了屏:中国去哪儿了? 这不是中国网友的疑问,而是欧美网友的集体发声。推特、Reddit上一时间被“Where is China?”“China rescue team?” 这样的帖子刷了屏,语气不一,但都指向一个问题:菲律宾受灾这么严重,中国怎么没动静? 这场风暴不是一般的台风,是“克里星”“丹地”“艾蒙”三连击,再加上西南季风助攻,直接把菲律宾推入了水灾深渊。 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统计,截至7月26日,灾害造成30人死亡、7人失踪、10人受伤,全国有530万人受灾,超过27万人被迫撤离到避难所。 首都马尼拉变成了水城,低洼地带水深齐胸,电力供应中断,整座城一片漆黑。 在布拉干省,整个村庄被淹,村民半夜抬着老人和小孩往山上跑;在马尼拉,连续五天停课停班,地铁停运,通讯中断。 海岸警卫队已经救了1.3万人,其中还有不少是海上遇险的渔民。 而就在菲律宾还在忙着救人、统计损失的时候,一波国际舆论悄悄转向了中国。 欧美网友突然关注中国援助的“缺位”,不少人甚至拿出老账本来对比——2013年海燕台风时,中国捐了2万吨大米;2021年雷伊台风,中国送了几百万美元的物资;2023年马荣火山爆发,中国还捐了400万比索的粮食。 那这次怎么没见人? 一些评论甚至带着急切:“中国救援队一向反应快,这次怎么没来?” 还有人发起了小调查:“你觉得中国应该支援菲律宾吗?”投票结果出人意料地一致,大家都觉得中国“缺席”不合常理。 美国这边倒是动作不慢,派了一架KC-135加油机专门送人道物资,菲律宾空军还晒了照片。但与此同时,中国这边却没有明确的援助行动。 7月25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记者会上表态:“中方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”,但具体援助内容和时间,至今未公布。 这就让人不禁开始琢磨了:是不是中菲关系最近有点紧? 自2016年“南海仲裁案”以来,中菲在海上问题上摩擦不断。最近一年,菲律宾与美日等国军事互动频繁,中方多次表达不满。 虽然外交部明确强调“南海问题不会影响经贸合作”,但在具体的灾难援助上,舆论多少还是感觉到了“气氛微妙”。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7月23日的讲话里也没提向中国求援,只是将这场灾害称为“气候危机下的新常态”。他没点名中国,也没点名美国,整个基调是自救优先。 但这与2023年火山灾情时他公开感谢中国援助的态度,确实形成了鲜明对比。 中国这次为何没有“第一时间回应”?公开说法是:国内也正面临极端天气,需要优先保障自身需求。 搜狐援引中方消息称,当前多个省份也遭遇暴雨山洪,中方正在集中力量抗灾。 但菲律宾民间并不买账.一位受访灾民在社交平台留言:“以前中国总是第一时间送来帐篷和食物,今年怎么没消息?” 也有人反问:“我们遭灾时也没支援中国,凭什么现在要求他们?” 舆论越滚越热,焦点反而不在菲律宾,而是集中在中国身上。欧美媒体一边报道灾情,一边调转镜头:日本、澳大利亚、美国都动了,中国怎么还没出手?这种“灾难外交”的视角,其实并不新鲜。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,西班牙民众曾发起GraciasChina话题,感谢中国送来口罩和呼吸机;如今同样是灾难,期待却转成了质疑。 这种舆论转向背后,其实隐含着一种双重标准。当中国出手快,那是“谋求影响力”;当中国暂未行动,那就“缺乏担当”。 这让人不禁要问:国际援助什么时候变成了道德考题? 菲律宾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警惕这种“援助政治化”的倾向。有人指出,如果把救灾援助和南海问题挂钩,只会加剧地区不稳定。 灾难本是人类共同的敌人,结果却变成了地缘政治的角力场。 从数据上看,530万人受灾,这不是哪个国家能单打独斗解决的问题。菲律宾目前急需的是系统性援助,而不是谁跑得快、谁送得多的“比速度”。 总统马科斯说得很清楚,这种灾害已经不是偶发事件,而是“气候新常态”。但放眼全球,真正能坐下来谈气候灾难应对机制的国家,却少得可怜。 所以,一句“Where is China?”背后,其实藏着的不止是救灾期待,更是一种复杂的国际心理。 中国有没有出手,全世界都在看;但看得太紧,也可能看偏了焦点。灾难当前,救人是第一位的,而不是谁该先表态,谁该先送物资。 援助不是比赛,灾难不是外交筹码。